当前位置: 资讯 > > 最新资讯 > > 西轴与德国FAG合资...
正文

西轴与德国FAG合资 与双赢无缘

发表时间:2019-08-22 08:38 阅读数:598

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在全国各地掀起一场招商引资的热潮。这其中有双赢的,有单方受益的,也不乏失败之例。在宁夏,西北轴承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轴)与德国FAG公司的合资,虽不能说是失败,但至少可以认为是与双赢无缘。

7年前,西轴与德国FAG公司开始接触谈判;4年前,双方合资成立了富安捷铁路轴承(宁夏)有限公司;两年前,合资公司变成了德方独资;今天,双方成为供与求的合作伙伴。几年来,双方富有戏剧性的变化,使不少人一头雾水,不禁要问:合资,是福?还是祸?

若要识得“庐山”真面目,还得从1996年说起。


瞌睡”遇到“枕头”

西轴是全国轴承行业6家大型一档企业之一、西部地区最大的轴承企业、全国轴承行业首家上市公司。公司成立于1965年,历经3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大山沟建厂发展阶段(1965~1981年),第二阶段是搬迁调整阶段(由山里迁到银川,1982~1992年),第三阶段是改革发展阶段(1992年至今)。

1996年4月18日,中国轴承第一股———西北轴承(000595)在深交所正式挂牌,也是宁夏第二支上市的股票。该股当日开盘从4.15元,最高升至9.1元,成为当年少见的一支股票。

一夜间在资本市场拿到了1.2亿元的资金,对于西轴来说不亚于天上掉下来一个大馅饼。这种唾手可得的财富充满诱惑,为了当年赢利增长超过10%,实现配股,西轴把市场、产品等束之高阁,刻意扩大生产规模,企业当年账面实现销售收入递增1.5亿元,账面利润递增超过10%以上,1997年7月通过实施配股,西轴从资本市场第二次获得了8000万元。

然而,由于企业大量产品滞留在流通环节,不能进入终端销售,当年企业新增沉淀资金1.5亿元。以后的3年,西轴仍不断地向生产中投入资金。到2000年,企业资金沉淀达6亿元,每年背负银行的利息就高达4000多万元。企业艰难度日,举步维艰。此时的西轴想再从股市募得资金已经不可能,于是便在股市以外寻觅机会。

德国FAG公司是世界第三大轴承公司,德国最大的轴承企业。过去20多年来,FAG公司一直直接或间接参与中国铁路轴承的研究开发工作。正是有了对我国铁路轴承市场的深入了解,借助于我国招商引资的大环境,FAG公司抓住机会进入了有着广阔市场前景的中国,先后在上海、宁夏、江苏太仓注资设立了轴承生产企业。

合资前,西轴是铁道部批准生产铁路轴承的厂家之一,年生产铁路轴承能力为新制20万套,大修10万套,全年现金收入近2亿元,占西轴当时全年现金收入的40%以上,产品占全国铁路轴承市场的25%,在行业内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经过10年搬迁和市场磨难的西轴已是精疲力竭,而此时的FAG公司正在中国寻找最佳合作伙伴。就如同“瞌睡”遇到了“枕头”,“借助于FAG的先进技术、科学管理和知名品牌,嫁接于西轴的精华部分———铁路轴承,让它发展壮大,带动西轴跻身于全国乃至世界轴承行业前列”,成为了双方合资的初衷。这不仅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又符合铁道部扶持企业发展的路子,得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全力支持。

据西轴董事长李树明介绍,当时世界第一大轴承公司———瑞典SKF在国内合资组建了南口斯凯孚轴承厂。铁道部一直在寻求建立新的足以与SKF在国内形成竞争的铁路轴承合资企业,以打破铁路轴承市场只有一家合资企业的垄断局面。当时铁道部只允许国内再组建一家合资企业。西轴不与FAG合资组建富安捷公司,国内其他具有竞争实力的铁路轴承生产企业就有可能与外方组建新的公司,西轴乃至宁夏地区将永远失去这个机遇。


合资摩擦起“火”

1998年下半年,德国FAG公司在中国寻求战略发展的过程中,开始与西轴接触。1999年双方开始谈判,经过3年磋商后,达成一致意见:即德方以现金和技术投入,中方以原铁路轴承公司的设备、土地、厂房以及公司热处理分厂的精良设备和厂房投入,组建铁路轴承合资企业。

最终达成的框架协议内容是:组建合资公司,目标投资2000万欧元;由德方控股51%,中方49%;德方确定最初投资额只有3000多万元人民币,其中包括100万欧元的技术投资;中方原铁路轴承公司6000多万元资产整体进入新公司,进入方式受到投资比例和规模限制,一半资产由合资公司购入,另一半资产作为投资进入新公司;新公司用工由合资双方协商,从原铁路轴承公司和西轴热处理分厂员工中挑选。管理人员中,由中方委派副董事长、副总经理,财务、销售、采购、行政正职或副职等人员;产品全部在国内销售,占领国内市场,由中方负责利用原来的铁路轴承零配件加工生产线向该公司优先提供零配件,并收取劳务加工费用。同时,在商标使用上明确规定:前3年使用西轴的“NXZ”,待各项指标达到德方标准后使用“FAG”。

双方于2001年12月18日在北京签署了合约。合资公司———富安捷铁路轴承(宁夏)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于2002年3月,当时注册资本为852万欧元,经营范围为开发、生产、销售、修理铁路轴承。

西轴董事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说:“时间到了2002年4月,德方资金始终不能到位,本身就对合资持反对态度的人要求公司撤销合约,公司先前支持合资的人也开始犹豫。这时公司领导对企业未来的命运难以‘独断’,遂向宁夏自治区党委、政府请示,得到的答复是‘要从招商的大局出发,坚决把合资工作搞下去’。2002年5月16日,双方开始组建合资公司。选聘录用合资公司员工时,德方一意孤行,不允许中方参与,而单方面进行人员选聘。任职和用工总数均由德方决定。合资前,原铁路轴承公司共有职工1100多人,德方决定只留用500人。为了合资大局,西轴将未被合资公司聘用的近600人全部予以安置。在合资公司聘用人员工资问题上,由于德方不采纳中方意见,造成合资公司录用人员不签订劳动合同,两次罢工。在此情况下,西轴多次召开原铁路轴承公司职工大会和职工代表会,稳定职工情绪,协助德方做好招聘职工的工作,使被录用职工与德方签订了劳动合同。在谈判过程中,从中方处于劣势的不平等地位,到组建新公司初期德方的独断行为,已经显现了双方合作的分歧。中方委任的副董事长兼副总经理到位后,对新公司经营管理提出的意见,德方一直不予采纳,使中方利益受到严重损害。”


选择分道扬镳

2002年下半年,德国依纳公司整体收购FAG公司后,合资公司控股方转为德国依纳公司,更换了合资公司决策层的部分成员。

控股主体变化了,双方的合作会因此愉快起来吗?

“2002年底,我们提出合资公司由西轴经营,遭到德方拒绝。由于德方不采纳中方意见,不信任中方在合资公司中的任职人员,先后解聘了生产、销售等管理部门的中方管理人员,高薪在国内招聘了部分管理人员,再加之德方不按合资协议办事,擅自增加德方在合资公司工作的人员,并且外方工作人员每周都要探亲,往返费用都要由合资公司承担,致使管理成本大幅上升。”李树明说。

2002~2004年4月,合资公司共生产新制352226铁路轴承19.6万套。前两年年均产量只有8.5万套,仅占西轴原铁路轴承年产量的42%。2004年5月到2005年5月,合资公司基本停止了铁路轴承的生产,2004年下半年开始小批量试制出口铁路轴承。2002年,合资公司亏损1200余万元,2003年继续亏损1400余万元。按合资比例,2002年和2003年,西轴仅合并财务报表便合并亏损1000余万元。

2005年5月,合资公司聘用的职工劳动合同期满,富安捷公司裁员250人。西轴全部接收了原西轴股份公司员工身份的裁员。

在合资公司连续两年亏损,市场大幅萎缩的情况下,西轴多次与德方控股方依纳公司进行联系和协商,试图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并提出两种选择,一是合资公司由中方收回,重新改变被动局面,打开销售市场;二是中方参股权由德方购买,中方可以借机摆脱亏损的被动局面,由德方独立经营。“为了自治区招商引资大局,为了留住德国依纳公司”,西轴在权衡利弊的基础上做出抉择,于2003年12月17日与德国依纳公司签约,将西轴持有合资公司的49%股权出售给依纳公司。德方支付给西轴2850万元人民币,合资公司从此变成了德方独资企业。


拥抱”不成可以牵手

合资不成,合作却显得很紧密。今天,合资“决裂”的这对“冤家”依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记者到富安捷铁路轴承(宁夏)有限公司采访必须经过西轴大门的厂区。不仅如此,富安捷公司所用的水、电、气全部都由西轴提供。对于西轴的这些服务,外方表示比较满意。在富安捷公司车间,当记者发现企业已经部分停工,问及总经理GeorgHof鄄mann先生原因时,翻译告诉记者:“由于停电,西轴没有按时给我们供货。”当记者再问对方是否只选择西轴一家供货商时,得到的答复却是“不能回答你”。

据了解,富安捷公司所需的上游产品全部由西轴提供。如果满负荷运转,西轴每年给富安捷公司的产品可创产值数千万元,占西轴目前产值的10%。

西轴董事长李树明最后告诉记者,由于合资,企业让出了经营了多年的NXZ牌铁路货车轴承的品牌,失去了占中国铁路货车轴承25%的市场,合资结局给西北轴承的教训太深刻了。但是西轴不能就此停留在埋怨上,求大同存小异,共同发展才是关键。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