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毅敏教授带领“机械科研天团”攻克轴承技术领域多项难题!
发表时间:2020-12-28 08:46 来源:中华轴承网 阅读数:8122“探月工程三期”是我国探月计划最后、也最为关键的一期。这项世界瞩目的“挖土”任务,随着嫦娥5号携带月壤顺利返回地球,取得了圆满成功。可你知道吗?在采集月壤的背后也凝聚着我们重大人的力量。重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邵毅敏教授及其“机械科研天团”就是其中“一份子”,他们共同解决了嫦娥五号核心钻取装置冲击机构疲劳技术难题,保证月壤的成功采集。
邵毅敏多年来积极参与了冶金、交通、船舶、车辆等多个领域的重要项目,为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在2020年重庆两会上,作为重庆市政协委员,针对目前国家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他还提出:“我们国家现在虽然有很多高精尖的产品,但在某些重要领域还是容易被其他国家在技术上‘卡脖子’,这些‘卡脖子’的难题阻碍了知识产权的自主化和科技的创新。”
其实早在学生时代,邵毅敏就意识到实现技术“自立”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为此,他从读大学开始,就将整个求学生涯与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
1981年,邵毅敏报考了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学习冶金机械,1992年获得硕士学位。那时候,国家需要“钢铁”,钢铁被誉为国家的“经济命脉”,为了学有所用为国家做出积极贡献,他“离川赴京”饱含热情地投入到大学学习生活中。
1994年,邵毅敏怀着同样的学习报国热情远赴海外,开启了另一段求学之路。“80年代,国家为了提高铁路货运的运输能力,需要将滑动轴承改进为滚动轴承,相比滑动轴承,滚动轴承具备传动效率高、使用寿命长和运维方便等优势。但当时国家在滚动轴承领域的技术和经验十分匮乏。”邵毅敏回忆,为了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战略,解决滚动轴承相关问题,他前往日本群马大学学习先进技术。
1997年在日本群马大学结束博士学业后,他并未着急回国,而是选择留校任职文部教官,参与日本众多企业项目,与知名企业技术人员交流学习,在工作中不断强化实践,提升理论水平,积淀行业知识。多年丰富的海外教学经历,让邵毅敏对高校人才培养有了独特见解。2004年回国后,他来到重庆大学,继续开展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工作,从一个学生到现在17个人的科研团队,邵毅敏组建了一个年轻的“机械科研天团”。
海外学成归国后,邵毅敏充分利用所学所思,专注科研与教学,经过长期、大量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他首次提出“复合滤波降噪”的概念,成功弥补了传统降噪法的缺陷和不足,提高了强噪声环境下机械设备早期微弱故障信号的提取能力。邵毅敏团队还首次建立了球-刚性平面接触振动基础模型,发现了非光滑接触界面受迫振动响应振幅突变跳跃现象等,为我国机械传动系统动力学及设备故障诊断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工程研究做出重要贡献,并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学术影响。
如今,这位重大教授有着众多身份和头衔。他是重庆大学机械学院教授,现任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会评专家、科技部专家组专家、中国轴承工业协会技术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振动工程学会设备故障诊断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设备与维修分会副主任委员。
数十年来,邵毅敏潜心科研,在我国机械传动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项目以及企业横向合作项目等130余项,授权国家专利60余项,并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200余篇;荣获重庆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重庆市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1项。
“从带第一个学生开始就十分看重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教学和科学研究中必须要严格要求学生和团队成员向国际一流追赶和看齐,才能在学习和工作中明白自身差距,不断夯实基础、勤奋学习,严谨、实干,静下心做科研,为社会和国家做出积极贡献。”邵毅敏始终秉承着这一理念开展科研和教学工作。
在他看来,做学问、做科研首要的是:严谨。他经常告诫学生:“记忆力时常会出错,但笔记不会。科研要做好一定要学会‘谨小慎微、事无巨细’” 。在邵毅敏团队学习了7年,现任专职科研岗的曾强说:“无论工程大小,邵教授都要求我们从关键的细节出发,一定要严谨。这也正是我们团队能完成别人无法完成的项目最重要的原因。”
“机械学院的学生要做好科研,单靠‘脑子’不行,还要靠身体力行” 。邵毅敏还要求学生务必做到:实干。“这些年来,我们团队打了很多场硬仗,一些重大项目过程很艰辛,需要高强度地反复实验去得出精确数据,再通过算法提取特征,最后进行诊断或验证,这些‘真枪实弹’解决问题的过程,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实干的重要性。”团队青年骨干教师黄文彬说,邵教授总是提醒他们:“实践才能出真知,肯下苦功夫就不怕发现不了问题。”
邵毅敏在团队建设中,十分看重团队成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核心能力。为了让团队形成一种相互追赶、相互促进学术氛围,团队每个月都会组织学习会或杂志会,促进新成员迅速适应团队工作、快速融入学习和科研生活。研二在读学生曾笠玲说:“每次学习会和杂志会都让我觉得意犹未尽,我们常常讨论到错过饭点。”团队每年年终还会进行内部投票并民主评选出“先进个人奖、突出贡献奖、创新奖”等奖项,鼓励团队成员并激励团队“力往一处使”,团结努力做好科研。
目前,邵毅敏带领的“机械科研天团”有17位在各自领域颇有建树的科研人才。近年来,该团队(重庆大学高端装备智能轴承技术与动力学团队)在轨道交通、大型船舶、清洁能源、冶金等众多领域做出积极贡献,开展了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让人感到意外的是,这支拥有骄人成绩且战斗力极强的团队,40岁以下人员竟占70%,团队成员研究领域包括机械、力学、仪器、微电子、计算机等,多学科交叉融合,是一支十分年轻化且强大的科研团队。